甘棠境内的朱家大院有两处,每处都由四个堂组成。一是龙安村的树德堂、尚志堂、拱辰堂与绍箕堂;二是横跨香花、嘉祥两村的家训堂、松翠堂、绍子堂和伟训堂。我们选择从龙安到香花的路线,由近及远看两处朱家大院。
从甘棠镇区往北,越过双峰八中门前不到两公里就进入了龙安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决定选看四堂之一的树德堂。下车后,我们沿着一条石板路朝古宅走去,在屋前的水塘对岸就清楚地看到了大门上“树德堂”三个大字。
这堂名和字体为啥这么眼熟。记得有资料介绍,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奔父丧回籍,曾麟书好友朱岚暄从甘棠赶赴荷叶吊丧。翌年春,曾国藩与曾国华两兄弟应岚暄叔之邀,游览猪婆大山。当时,适逢朱岚暄两个儿子准备分家为次子朱海峰营建的新房即将竣工,曾国藩便取“树德”以对“绍箕”,并为其书写了“树德堂”三个大字。
树德堂是个大宅院,前门由三弄房子组成,槽门后隐而两侧凸出,其状就是古时的一把铜锁,将整个院子锁住。进大门从戏台下走进院子,一条笔直的石板甬道直接与内栋堂门相接。上五步石级便来到正厅大门前,门顶上浮雕着“八仙”,阶基上的两个廊柱正面,都有两只瑞兽:一只倒挂在屋檐下,一只正在往上爬,它们相向而嬉戏着。
我们欣赏着这石艺雕刻的精湛艺术,几位居住在堂内的老人在一旁告诉我们:树德堂有个别名叫“花屋”,因为墙上、窗上、树上、柱子上、石头上到处都有精致的花纹或图案,连天井里的每一块石头上也不缺精雕细琢。在老人们的引导下,我们向宅子深处走去。
果不虚传,堂内不仅花纹图案随处可见,特别是看那壁画就是在听无声的故事。设计者别出心裁,窗棂上除了浮雕着鸟兽外,还绘上一组壁画,那画中人物各具形态,就是一位资深的故事老人在向你娓娓道来。楼窗或为扇形图,或为矩形图,或为圆形图,图上还镶着“喜”字。天井里不仅四壁的方石上雕着各类吉祥的鸟兽,连嵌在地上的底板石上也雕有精工的图案。
这房子的主人怎么这么讲究这么奢侈呢?一位坐在大门旁的方石条的古稀老人自豪地对我们说,他们的祖先很富有,起房子当然很讲究。原来这龙安村的四座古院是宝庆有名的“茅板巨商”朱太祥及他的弟弟朱岚暄于晚清年间建起来的。
龙安村朱家是商业世家。第一代经商者叫朱祖礼,他先是靠辛勤耕作积累资金,后来在宝庆开起“玉和祥”商店。道光年间,其长子朱太祥成为宝庆有名的“毛板巨商”。据《资水上的毛板船》一文介绍,毛板船即一种木筏,是资水河里独有的一种运输工具。这种船用未刨的松木板制成,故名毛板船。毛板船的形状是头尖,尾尖而翘。长二十四米左右,宽三米以上,最重的能装到九十吨,这种船是专门用来装煤炭的。毛板船到益阳,就完成了内河航运。在益阳另找舵师水手,再过洞庭入长江达武汉。船到武汉,先卖煤炭,然后将空船卖给拆板厂,拆板厂将船拆开出售松木板。毛板船体积大,装载多,但制作粗糙,容易出事。一艘毛板船,从造船到装煤,成本只需银洋一千元左右,若能平安抵达武汉可卖二千五至三千银洋,利润相当可观。在资水航运中,驾毛板船是最富诱惑与刺激的一种冒险行当。弄得不好连船带人翻入江里,落个人财两空。但玉和祥庄主朱太祥“每放百舟,遇险而补,以航运亨通,安全到达彼岸而致富”。后来年岁大了便在家买田建屋,人称“家财万贯”。
其弟朱岚暄长大后继承兄业,不仅购买纵横10余里的田地,还大兴土木,成为湘中的巨富之一。
朱岚暄仗义疏财,广交朋友。青年时就与长他七岁的曾麟书相识订交,曾慕其为人,对岚暄爱之敬之。曾国藩入京会试,还向朱岚暄借过50两银子。以后曾国藩送给朱叔一些盐票,使朱家多了一条生财之道。朱岚暄为表谢意又送银二千及礼物若干,并退还曾氏借银之据等等。这些琐事曾国藩在与弟家书中都讲得一清二楚。
朱岚暄对“富而不施,丰置自顾”者常提出批评,认为“从此自累,更遗毒于子孙,与其富而暴,何若贫而仁”。故邑中每有公益事业,均慷慨捐金助之。永丰修文昌阁,他捐银1000两;道光二十二年(1842),双峰书院扩建,咸丰十年(1860),东皋书院扩建,他分别捐500金;咸丰六年(1856),县令唐逢辰议置学田,他带头捐田60余亩;其余如广育婴、建桥梁、平道路、置家塾,种种捐资,朱岚暄不下数千金;咸丰二年(1852)湘乡大旱,自五月至七月,连续80天未下大雨,粮食歉收。加之太平军入湘,天下大乱。到第二年,湘乡米价疯涨,盗贼蜂起,灾民云集。当时县令朱孙诒与曾麟书及朱尧阶等商议赈灾,请朱岚暄助之。朱不仅开仓减价平粜,救活众多饥民,而且又出钱2万金,分给四方民众,以赈极贫之户。他还召集乡里富户,储谷3500余石,以济饥民。县人呈报湖南巡抚潘铎,为之请旌。湖广部督张亮基以“全湘食德”旌之。匾额前头小序为“咸丰二年,湘乡大旱,次岁大饥。朱君增华,捐赈万金,合邑赖之”;落款为 “钦命湖广总督、部堂张亮基题,钦差大臣、礼部侍郎曾国藩书。”听说此匾解放后还悬挂在绍箕堂大门之上。曾国藩在给朱孙诒的信中,极力赞扬朱岚暄“捐万金以赈,可谓豪杰之士”。同时,还将已故胞弟曾国华的四女曾靓媛许配给朱岚暄次子朱海峰做儿媳。光绪五年(1879),曾靓媛与朱德培(字养斋)正式成婚时,曾国荃特送一副“天官赐福”的中堂;曾纪泽则书写“一帘花气香春雨,万壑松风卷翠涛”的对联赠之。
龙安朱家大院的四座古堂至今保存完好,特别是树德堂门顶曾国藩当年书写的三个大字,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坐落在甘棠镇香花、嘉祥两村的朱家大院比起龙安朱家大院来,规模更大,气势更宏伟,有“湘中第一大院”之称。
双峰县人民政府2004年6月公布的文物保护牌是如此介绍的:“朱家大院由朱雁峰和朱膺锡两兄弟及其子女于清朝咸丰年间至民国初年修建。四座堂即家训堂、松翠堂、绍子堂、伟训堂。总占地面积19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000平方米。”
朱雁峰是清朝的通议大夫,其堂弟朱膺锡是奉政大夫,所以,他俩建的朱家大院也叫“大夫第”。
“大夫第”建筑群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中潺潺流过。我们仍是由近及远地把朱家大院的四个院落逛了一回。
在四堂中,数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伟训堂修建最早、规模最大。整个堂为四纵三横,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全堂以雕刻精美、繁冗见长。大门前有人工开凿的方形水塘。内院宽阔,铺有青石小道。宅中建有五层楼的凉台,厅堂后建有巨大壮观的彩塑照壁,把前进与后进分隔。照壁高达8米,壁顶置小圆筒青瓦,鸱尾衔壁脊,四角小翘,似如崇楼广厦。壁下遍植棕榈、冬青,红绿相映,分外引目,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之感,其用意之精、匠心之巧可见。
绍子堂与伟训堂相连,建于清末。由门楼、正厅、花厅、正屋、杂屋等组成,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格局对称,在栋梁、横枋和其它木构件上均有浮雕和彩绘图案,山字墙格外巍峨高大。大门厚达80多厘米,可见当年的建造之坚固。大门前人工开凿的方形水塘与伟训堂水塘相通,塘上有桥与堂相通。由于解放后围墙被拆,堂前有了道路,桥就被毁了。
家训堂建于清末,大门左右各安放一座威武的石狮。大门上包着铁皮。走进大门,视野开阔,木雕石刻细腻、严谨,随处可见。整个建筑格局对称,由过厅、正厅及厢房、耳房、杂屋等组成。整个建筑格局对称,占地面积为47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墙高且厚,气势雄伟。
松翠堂与家训堂隔小河相对,建成于民初。全堂三进三横,占地面积为432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这是四堂中建筑时间最晚的一个堂,其结构形似四合院。
朱家大院建筑群系颇具晚清风格、规模宏伟、砖木结构、带明显防御功能的古建筑,共有大小房屋500多间。青瓦白墙,双层飞檐,画栋雕梁,天井巷道,实为壮观。以青砖院墙圈围全堂,院墙四角设有炮台,围墙上有枪眼,实行双层防御。围墙四角还设置雕堡。除极少数危房被改建以外,朱家大院的四堂至今都保存比较完整。
据朱家后裔介绍,绍子堂和伟训堂为朱雁峰及后人所建,家训堂和松翠堂为朱膺锡及后人修建,历时50多年经数代人添砖加瓦才成现在的规模。其中家训堂历经十余年时间,分正厅和正屋、左右两纵、杂屋和猪圈三个建设阶段。而绍子堂是分四次建成的,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多年。老人们说,绍子堂建设年间,每逢初一、十五,主人都会打开粮仓发放粮食。
“大夫第”的朱家大院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不愧为名不虚传的“湘中第一大院”。
逛完“大夫第”的朱家大院,已是傍晚时分,太阳不再狠毒,凉风吹来,实在感觉很舒爽。
这一天,我们在双峰的西部看够了明清风貌的古建筑老宅,内心里为前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感到高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在双峰,确是一个辉煌时期。从东部的江口朱氏宗祠,到南部的葛氏宗祠、富厚堂、大夫第、万宜堂,中部的筱山堂、石壁堂,再到西部的柏荫堂、体仁堂以及两处朱家大院,还有境内数不胜数的祠堂、庙宇、古民宅,都折射出这一时期古代建筑在技术、造型,特别是在群体组合、空间氛围、材料取舍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尽管历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风风雨雨,雍容华贵、古风尤存的明清风貌的建筑艺术,在双峰大地依然光华四射。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朱氏家族 http://www.zhujz.com/ |